2)第一百八十三章 兴教化_贞观泥石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口上万的县,县学居然没凑够四十名学子,听上去真是一个笑话。

  然而这笑话在唐兴县却真实存在着。

  除了因为乌蛮的人口较多之外,还与生存艰难、不重视教育有关,更与毫无基础的娃儿开蒙难有关。

  生存艰难,这是个永世无解的难题;

  开蒙困难,不代表《千字文》不好,只是依旧有人接受不了,只能黯然离去。

  或许,换成更通俗的《三字经》应该能让更多人成为县学学生吧?

  柴令武只是笑着交给他百本《三字经》。

  虽然《三字经》确实更容易开蒙一些,但功效真没那么大,遇上天性不爱读书,哭着喊着“不读书”的娃儿,神仙也无能为力。

  即便是普及教育的后世,也不能做到百分百入学,除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原因之外,“不愿读”也是一大因素。

  没辙,县令的职责之一,便是教化,考功司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它,柴令武自然也得花点心思。

  回到县衙,阿底里迷早就候在公廨里了。

  “听说明府带了不少开蒙书籍?能否让下官一睹?”

  看过《三字经》,阿底里迷认真地思索了一下:“明府,必须承认,唐兴县的乌蛮,认识汉字的不多,这不利于乌蛮融入大唐。”

  “乌蛮的传承,多为象形,铭刻于木石,后人继承很难。学了大唐的文字,可以假借其书写乌蛮的传承,便于后人学习、继承。”

  “因此,下官打算自各村寨中挑些孩子来县城开蒙,学有所成的再补进县学。明府以为如何?”

  柴令武当然是欣然赞同:“所需蒙学先生、靡费、食住,由县衙一力承担,且不必拘于乌蛮、汉人,来者不拒。”

  阿底里迷起身叉手:“明府胸怀磊落,阿底里迷佩服。明府但有号令,唐兴县乌蛮,莫敢不从!”

  柴令武听明白这话了。

  敢情,以前的唐兴县,乌蛮袖手旁观的时候居多啊!

  也是,对于乌蛮等山民来说,管你城头变幻大王旗,他们一样得艰难度日,除非是遇到种族危机,否则不会过于关心是谁的天下。

  倒是开蒙,正经让他们感受到了大唐的好处。

  喊上一万句口号,抵不上半点实惠。

  即便乌蛮人多数没读过书,这点朴素的道理是懂的。

  所以,阿底里迷这话是由衷之言,抛却县丞身份、以普通乌蛮之身行的礼。

  播卡、拖布卡、因民、舍块、杉木、法者、乌龙、新田……

  每个村寨,阿底里迷都带着衙役着攀爬,苦口婆心地劝说各村正、里正、族长,努力打消他们的疑虑。

  “明府是上天派来唐兴县的使者,就是要让乌蛮的娃儿、妹娃子多一些识字知书的机会。知道吗?明府自己写的书,朝廷都印发了!”

  阿底里迷当然知道,跟这些同族说话,得吹嘘一点、带点神神怪怪的,他们才爱信。

  “识字好不好?看看我,当县丞了!哪怕学得少一点,能粗识文字,衙门的露布上贴些告示你才看得懂嘛,才不会被小吏糊弄嘛。”

  “不识字,喊你交一石麦子就交一石,咋个晓得官府只要交五斗?”

  各族长都沉默了许久,才悠悠地问阿底里迷:“你说,那个县令图啥子?”

  阿底里迷一声长笑:“人家啥子都看不上!皇帝是他亲舅舅,他自己分家,做的几个作坊好挣钱的,连汤丹的铜他都没想法,怕他看上你这点穷家当啊!”

  “他就是闲了,我顺嘴求了那么一下,他就答应了的。”

  请收藏:https://m.kuai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