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四十二章 特种炸弹_国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争既是最残酷的斗争,又是最高深的学问。

  不同层面的参与者,对战争有不同的解读。

  对战役指挥官来说,在战役策划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战术手段,由采用的战术估测战役进展、确定战役实施方法;到了战役实施阶段,则更加重视各种统筹数据,掌握战役进展情况、决定是否调整战役实施方法。

  影响指挥决策的众多因素中,后勤保障与部队战斗力最为重要。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受后勤保障影,从第一次战役开始,每次战役的作战计划都几经调整,第三次战役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为了满足后勤保障需要,除了提前展开“济州岛战役”之外,还放弃了攻打开城的作战行动、将攻占仁川港作为战役的第一个重大目标。

  打下仁川港后,新的问题:现了。

  38军、39军、77军与5个中突击旅的作战消耗超过预期,特别是弹药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战前预计。摆在裴承毅面前的问题是,在38军继续向南推进的情况下,39军要么在仁川港等待运输船队到达、要么调转枪口攻打开城,囤积在前线的作战物资无法支持39军攻打汉城;要想立即攻打汉城,不但38军要暂时停止进攻,还得调遣海军为39军提供火力支援,使77军失去主要支撑力量。

  对裴承毅来说,选择并难。

  攻城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然迟早都能打下汉城那么晚一天攻打与早一天攻打的区别并不大。

  部队斗力对裴承毅地影响更大。

  几支参战部队地表现都让裴承感到“惊喜”。不管是38军地“大范围纵深突击”、还是39军地“重点穿插进攻”、以及77军地“大纵深快速突击”。都打出了各自地特点、打出了各军地威风。

  问题是。官兵是肉长地。不是钢铁机器。

  如果让39军调头攻打开城。肯定会对攻打汉城地作战行动造成影响。

  此时。裴承毅需要决定是否让“预备队”上场。

  12日傍晚。裴承毅与项铤辉通了电话。征求了总参谋长地意见。

  项铤辉的回答很简单,作为前线指挥官承毅有权调动所有参战部队,无须在战术问题上请示总参谋部。

  得到项铤辉的支持,问题就变得简单得多了。

  12日夜间,裴承毅对战役部署做出重大调整。

  之前围困开城的装突395与装突396旅、驻扎在金川的27军、驻扎在海州的611军在13日凌晨2点30之前进攻开城。因为运输船队将在13日夜间到达仁川打汉城的作战行动最迟于1上午开始,所以裴承毅将“开城攻防战”的时间限定为30小时。为了为进攻部队提供充足的火力支援了让空军与海航集中力量轰炸开城韩军阵地之外,裴承毅将除第c3911旅、第c392与第旅(

  请收藏:https://m.kuai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