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一十一章 解决粮产不足区域的口粮_三国之重振北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见黏土不见水,黄土没有隔水性,几十米深的井是普遍的,只有低洼处才有浅层水。

  汉末的定襄、雁门与现在大不相同,低矮的丘陵、小山长满了茂密的杂树,大山长满了松柏、桦树,低洼处到处是参天大树。

  就连坡地也是荆棘丛生,野生的桃树、杏树所处可见。河流纵横,溪流遍布,多有鹿群鸟类,资源丰富。

  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人口稀少,只有河流两岸、靠近水源的地方才有一些坞堡形式的村落,或地主、大户为主、或以家族为单位群居,也有几大家族合村居住。

  这样在匈奴、鲜卑、乌桓、土匪小股游骑春冬季劫掠时有一些自保的能力,遇到大批敌寇只能逃进山里躲避,村舍被烧、牲畜被抢是常有的事。

  这里的居民过着半农办牧的生活,平原人烟稀少,许多人逃到山里居住,或寄住地主、土豪的坞堡,在周围耕种、狩猎,向主家交保护费,从而求得生存。

  统治定襄、雁门的郭缊和乌桓、鲜卑有着互不侵犯的默契,但局部的冲突时有发生,更不能对少数民族个人行为控制,郭蕴也只能控制县城及较大的城镇安全,那些村落是鞭长莫及的。

  这一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原因,粟麦两年三熟较难实现。但可以大面积种植苜蓿,此物非常耐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并作为蔬菜和牲畜的饲料。

  在普通的郡县推广种植苜蓿,会因为粮食在这个时代远比苜蓿宝贵而根本无法实现。

  但是童远打造的屯田就不一样了。

  一些不适合种粮,或者拼命种粮也无法达到童远配给标准的区域,靠自己种粮肯定无法达到要求。无法达到要求,就无法保障战力、训练和其他配套。

  童远是怎么处理的呢?

  太原、延安两郡以南区域,一般附近都有其他实行屯田的县乡产粮较多,直接就近运输,按照配额即可。

  较远区域,童远则非常巧妙地利用整体粮食库存优势,专门在某一区域春夏两季受粮,秋季再从靠近需要粮食的屯田的区域购进粮食。

  举例来说,平城等地的屯田发展畜牧、种植苜蓿,并且有较多人稍频繁参与工程建设和军事训练。本地种植肯定不够每月一石粮草,更不用说屯田军的一石半。

  这时候,每年春夏新西凉军就会在太原郡销售粮食,即赚了些钱,又充实了太原区域流通的粮食。到了秋天粮价下降,流通充沛,新西凉军就会在雁门南部从太原区域大量收购粮食。

  这些粮食用来供给雁门郡北部平城等地军屯民屯从事工程和军事。而且购入价格肯定比春夏季售出时要低一些,最不济也是收支相抵。

  这一招实际上是常平仓的具体灵活化使用。

  常平仓一般是官府设立,用于应对春夏两季青黄不接,粮价飞涨。所以秋季低价收入,春夏再以低于市场价格贩卖,缓解百姓之急。该措施一度成为常设,后来因为变相成为盘剥百姓,而渐渐停止。

  此时,童远没有简单粗暴地全面推行,而是在屯田这个基层力量最强,外人无法插手**的体系中灵活实行。

  请收藏:https://m.kuai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