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二十六章 秦直道与汉直道_三国之重振北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西北,沿着奢延水往西北方向的大城肤施城方向赶路。

  在东汉政权逐步退出后世陕北区域后,理论上讲这条道路缺少郡县劳役者的维护,很可能会破败遗失。

  但因为它连通阴山与长安、河套与中原,是重要经济动脉,反而在当地及路过的汉胡各族手中,再次繁荣起来。

  但是,新西凉军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比汉直道历史悠久,而且更为出名。

  在行军方面,它与汉直道路径在高奴以后出现明显差别。秦直道竟然是穿越崇山峻岭,近乎笔直的北上肤施,乃至河套。

  换言之,秦直道比汉直道更短,可以完成超越。

  秦直道与汉直道产生明显分叉的原因在于,两者的功能、定位略有不同。

  秦直道的军事、政治用途比汉直道更加明显,这条路就是为了军队快速转移而设计,所以直接北上,不会像汉直道为了民生和商业的原因,转向东部居民点绕路过去。

  这样,走秦直道比汉直道估计要近一百里路。

  三百多年来,这条路由于实在偏僻,修缮成本过高,已经被遗弃,只有常年生活在附近的居民,以及一些倒斗者才知晓它的确切方位。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即使没有申隆这样的能人,四海商帮也通过各方情报碎片,了解了这条道路的走向,并基本知晓周围的自然条件。

  虽然艰难,但对于经过训练,且物资充沛的新西凉军来说,自然是要迎难而上了。

  申隆、于毒、薛夏率领三千战兵,四千工程兵踏上了这条挑战极限的道路。

  最开始的一段路,还只是难以寻觅,乱石挡路。到后面,就需要卸岭部和其他工程兵一边开山铺路,一边日夜兼程了。

  幸亏军中有向导、司南,以及精通山地行军的部队和近乎专职的工程部队。两天时间,新西凉军超过计划,足足走了两百三十里路。估计可以追上对方的畜群和溃兵。

  但是后面越来越难,其中穿越走马水的那一段尤为艰辛。此处是河流上游部分,河道虽窄,但峡谷深邃。工程兵完全不清楚秦时是怎样通过的,所以无从下手。

  申隆拿出他的看家本事,他挖出地下的深层土壤,发现此处原本水位在半山腰的高度,这样峡谷刚好没有那么深邃,正好可以搭桥过去。

  估计这桥梁是木质结构,又有木墩支撑桥身。人员马匹和较平的车辆可以直接通行,重型货物很可能是拆卸下来,一一运过去。

  可是,现在水位已经跌倒谷底,连过都过不去,根本无法搭设桥梁啊。

  卸岭部的办法是,先用蜈蚣挂山梯下到峡谷底下,再用同样的办法,爬到对面山峰之上。

  两边链接好绳索,再用绳索传递铁链,之后铺设木料,建造桥梁。

  这个办法当然可行,但是需要用一天的时间完成。这样的话,即使秦直道比汉直道近一百里地,那也很难完成超越围堵。

  这里也没有粗大的树木,可以用来荡绳索过去,怎么办呢?

  这回连申隆都有些手足无措,难道这个从秦直路超越对方的作战计划,因为前路难行,就要放弃了吗?

  请收藏:https://m.kuai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