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一章 对策_大明军工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意思就是,全力生产燧发枪!为什么呢?因为起义军没有盔甲也没有骑兵啊,这射程两百步的燧发枪在那帮农民面前就是无敌的,只要弹药充足,一万人干掉十万人都只是一两刻钟的事情!

  朱慈炅这个郁闷啊,徐光启的建议是不错,一个省派一万火枪手就足够了,几十万军队他养不起,几万军队还是养得起的,但主要问题是这种初代燧发枪他压根就没打算量产啊!

  后面还有更先进的新型燧发枪呢,射程五百米,打骑兵就跟割麦子一样。那像这射程三百米的燧发枪,要一百米内才能穿透盔甲,碰上后金骑兵也就能打出一两波伤害,那能顶什么用啊!

  现在经徐光启这么一说,他倒是有点意动了。打骑兵不行,但是打起义军那可是神器,再说了,后金最终还是要攻城的吗,攻城那就只能用步兵了,这种燧发枪打攻城的步兵那也是很凶残的,大不了到时候禁卫军全部用新型燧发枪,这些老的就给边军守城用。

  想到这里,朱慈炅不再犹豫了,他当场宣布,采用徐光启的意见,全力生产燧发枪。当然,这生产燧发枪也是需要时间的,那杨鹤的建议就是拖时间,倒是蛮合适的,他也一并采纳了。

  最终商议的结果就是,任命杨鹤为陕西巡抚,给他一百万两银子,让他去拖住陕西的义军。同时命工部全力生产燧发枪,一年内最少要做出三万把!

  有句俗话叫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个方法貌似不错,但一执行问题就来了。

  杨鹤那里倒是没什么问题,拿了银子就屁颠屁颠的跑去陕西上任去了,并信誓旦旦的保证,绝对能把那帮农民给安抚住。

  这问题出在工部,短时间内他们根本就造不出这么多燧发枪!

  为什么呢?新军工厂马上就要完工了,地方绝对够大;生铁、木炭、煤炭这些材料大明压根就不缺。这既不缺场地又不缺材料为什么造不出这么多燧发枪呢?

  问题很简单:缺人。

  毕懋康计算了一下,一把燧发枪共有大小零件五十个左右,其中枪管、药室、螺丝等都需要上机床加工,这样算下来要年产三万把,就需要简易车床六十台,简易钻床二十台。一台机床一天三班,一班两个人,光机床操作工就需要将近五百人。

  另外翻砂铸造也需要五百人,手工加工更是需要一千人左右,最后的组装调试还需要一百人左右,这样算下来,新军工厂起码要招两千多人才能保证年产三万把燧发枪。

  有人要问了,大明还缺人吗,光京城就上百万人呢!

  要是现代,自然是没问题的,不要说上百万人,一万人里面就能找出这两千多人来。但这是明朝啊,明朝的人可没几个学过现代数学和物理的。你让人去开机床,去加工零件,总要看的懂图纸才行吧,图纸都看不懂怎么加工?

  所以,不要说几千人了,就算是工部里面,能看的懂燧发枪图纸的都不到十个!

  这个问题倒是难不倒朱慈炅,没有合适的人才,可以自己培养啊。他早就想推广西学了,这次正好是个机会,他干脆令徐光启在京城东南西北四面创办四个学堂,每个学堂招收一千名学员,培训几个月基础知识后择优录取,从其中挑出两千来人,招到军工厂再现场教学,这样的话三个月左右人员就配齐了。

  这个开学堂貌似也不是很难,地方是现成的,收拾阉党那会儿,一众贪官的豪宅大院不知道查封了多少,随便拿几个出来就够用了;至于这个老师嘛,让徐光启和毕懋康他们辛苦一下先兼着就行了。

  但是,推广西学真的这么容易吗?这次朱慈炅好像又想错了。

  请收藏:https://m.kuai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