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章 筹建特区_大明军工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名,不过也只是个三甲同进士出身,与他大文豪的身份极不相符合。

  在崇正朝陈子龙可谓时来运转,还未开考便已经高中状元不说,朱慈炅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怎么把他培养成内阁首辅了!

  这并不是朱慈炅任人唯亲,陈子龙是徐光启的学生当然给他加分不少,但主要还是因为他参与了《农政全书》的编修。要知道徐光启可不是那种任人唯亲的人,他要没点本事,徐光启不可能把他放到一堆翰林中间去编书,翰林是什么,那可都是一甲进士及第的高才,徐光启都对他的才能这么认可,朱慈炅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好巧不巧这次殿试的时务策正好是论农政,当然,这也不是朱慈炅有意作弊,为陈子龙大开方便之门,他出题的时候还不知道陈子龙这号人物呢。

  他之所以将时务策定为论农政主要是为了开发辽东,现在辽东积雪正在融化,北直隶、山东等省因为西北大旱而多余承载的平民百姓即将迁往辽东,把他们迁过去就是为了使辽东变成大明的北粮仓,以解决大明常年南粮北调所造成的巨大浪费。

  要知道从南方把粮食运过来光运费就是一千多万两,大明一年的税赋才多少,有一小半都损耗在这上面了!

  他也曾想过修铁路,一次投入可能不止一千万两,但建成以后运输的成本却能降到忽略不计的程度,可他一打开地图,才大致扫了一眼就放弃了,这年头,要修黄河大桥甚至是长江大桥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辽东就不一样了,从京城到辽东本来就近,中间也没有什么大河,辽河可能是修不过去了,但修到辽河等于就已经到粮食产区了,过不过的去又有什么关系呢。

  运输成本这方面好解决,只要把铁路修到三岔河堡,这运费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但是光解决了运输成本也没用,这个粮食产量才是关键,如果粮食产量上不来,那什么都是假的。

  所以,这个农业问题自然是重中之重,朱慈炅原本就想好了,要将辽河平原从辽东划出来,成立一个直属朝廷的大州府,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奉天府,辽东所有的军屯都将迁移到广宁锦一线和关宁铁岭辽海一线等与漠南蒙古交界的地方,中间的辽河平原则合成一个大的农业特区,专攻农业,把粮食产量提上去。

  要专攻农业自然要有专业人员去管理,原来大明的地方官员基本上是不用指望了,他们要有办法早就把农业搞上去了,朱慈炅出个论农政的题目就是想把这科进士中对农政比较熟悉的全挑出来,然后让徐光启好好培训一下,再将他们放到奉天府去当地方官,二甲三甲的当知县,一甲的最少都是通判、同知,其中最厉害的直接就提为知府!

  所以说陈子龙运气好,这个知府简直就

  请收藏:https://m.kuai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