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四十章 乱中有章_远东之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松山也是点头认同的。不管是赤色还是南京国府,和日军交手的次数基本不多。而且也没有面对过日本的大军团式的进攻。

  曾经刘松山认为打起来了总会学习到的,但真正和日军接战后才发现这种学习是会要命的!对于国防军的战绩刘松山曾经佩服但认为自己应该也可以做的不差。

  但真正经历了日军的进攻后,才会知道日军的进攻是多么的犀利!基本上来说。同等兵力之下日军的攻击力是极强的!

  尤其是小股部队的进攻、掷弹筒的应用、突击队型的熟练和精准的射击……等等!在抗日战争初期,基本的战损比率都极高!

  据国民政府军令部1944年统计,第一战区敌我兵力之比是14:100;第二战区是13:100;第三战区是20:100。平均起来,中**队要六七个人才能顶住一个日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原大战晋绥军的总指挥徐永昌的估计也大致相似:中**队共有320个师,在中国战场的日军约40个师,比例是8:1。

  当时的中**队,基本在一战时期的水准。相比之下,日军的确强出了不止一筹。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也吃了不少的亏。

  而让美军吃亏的最严重的武器便是——掷弹筒!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给日军留下了深刻印象。加上日俄战争的经验教训,使得日军认为,为了应付可能要面对的堑壕战。需要一种射程比手榴弹远,同时可以像迫击炮一样打击障碍物后目标的步兵支援武器。

  掷弹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直接支援小队、班一级步兵作战,射程和威力弥补了中口径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发射和调节射程的原理都具有相当的创造性,在二战期间日军使用的各种步兵武器中独树一帜。

  很多人认为,掷弹筒是一种仅仅凭着经验来使用的武器。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日军的《步兵操典》及联队以下的步兵战术教材中,我们都可以见到掷弹筒在攻防作战使用的原则。

  甚至日军把掷弹筒的使用已经完全的量化,射距远近除用“整度器”调节筒内的长短调整射程外。主要靠角度的修正。

  如近距离为射击,日军教材称为“下方分角”,射角45度,射程为60米,60度为45米,90度为30米。远距离射击。日军称为“上方分角”,射角为45度,射程为220米;50度角为180米,60度角为120米。

  甚至他们还为此而装备了“**式重掷弹筒射角附照器”,上面装有水准气泡,为“东京合名会社兵器商会”制。

  这种武器,在进攻中的功用极大!基本上日军进入大约两百米后,掷弹筒便开始对阵地进行精准的武力打击!一分钟发

  请收藏:https://m.kuai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