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1章 折戟义市、温市_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和近郊转了一天,发现这里遍地都是小型工厂和家庭作坊,仅有的几家大型企业,也没有到外地开厂的想法。

  第三天第四天,他们又往各个乡镇开发区跑,也是大同小异,没有任何进展。

  张伟和李泉不由有些气馁,祁同伟却无所谓。

  “可能义市主要是负责卖商品,我们去温市看看吧。”

  谁知道他们到了温市之后,再次大失所望,这里也好不到哪去,遍地都是小工厂,大企业虽然比义市多一点,但同样没有去外地建厂的打算。

  倒是有一家不大不小的皮革厂,对林城开发区有点兴趣。

  这家皮革厂的名字为“江南皮革厂”,老板叫黄鹤。

  “祁主任,能不能在税收上再加一点优惠,行的话,我就把厂子搬过去。”

  祁同伟看了他身旁站着的小姨子一眼,回道:

  “还是算了吧,这已经最好的条件了。”

  ……

  经过这两个市的考察过程,祁同伟对浙省人有了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他们头脑灵活,吃苦耐劳,特别适合做生意,加上浙省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想不发财都难。

  但他们也有个毛病,就是人人都带着一颗当老板的心,但凡有点能力和本事的,都去自主创业了。

  这导致了浙省的经济结构,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中小型企业遍地开花,民间生活水平非常高,富裕程度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

  拿的出手的大型企业却非常少,导致GDP数据也不是特别好看。

  正是因为稀缺,这些大型企业成为了本地政府重点挽留和扶持的对象,自身就享受着非常优惠的政策,根本看不上地理位置较差的林城开发区。

  而那些中小型企业,虽然对林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很动心,但他们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某一环,受制于原材料供应和运费等因素,权衡利弊之后,也大都放弃了搬迁的想法。

  因此,祁同伟等人的招商工作做的很不顺利。

  他们花了十天时间,跑遍了半个浙省,最终只敲定了二十几家中小型服饰厂和织造厂,用地面积不过区区两百亩左右,可谓杯水车薪。

  ……

  公事不利,祁同伟只能寄希望于私事,以免这趟白跑。

  他把车开到了西湖附近,给张伟和李泉放了两天假,让他们在此游玩,自己则开着车到附近转悠。

  按照前世的记忆,马老师带着十几人的原始团队,在西湖附近的小区里,创建了芝麻开门公司,时间是九九年底。

  现在已经过去快一年了,他们已经得到了一些投资,办公条件肯定大为改善,不会继续蜗居在小区里了。

  但公司的具体位置在哪,网上却查不到,只能亲自去打听。

  祁同伟为了行事方便,买了条白利群,给三个值班的保安一人一包。

  保安平时抽不上这烟,自然是乐于帮忙,可他们想了很久,都表示对芝麻开门公司没印象,只能把烟还给了祁同伟。

  祁同伟没要,他改变思路,打听马老师的行踪,毕竟马老师的相貌比较突出,见过的人一定过目难忘。

  保安这才恍然大悟,回道:

  “你早说这个不就完了吗,那家公司在这里的时候,根本就没挂牌子,我们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现在他们已经搬走了。”

  “搬哪去了?”

  “好像是河对面,具体位置我们也不知道。”

  “哦,那谢谢你们了。”

  祁同伟又给了他们一人一包利群,开着车走了。

  喜欢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请大家收藏:我祁同伟,不事权贵,从村官干起天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请收藏:https://m.kuai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