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八十三章 大明北伐能成功,徐达是第一功臣_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数徐达。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对手只剩一个——元廷。

  元至正二十七年,自封吴王的朱元璋在应天发布《谕中原檄》以告天下,誓师扫荡胡尘,一统华夏。

  而此时的元顺帝状态却截然不同,雄心壮志早被繁琐的政务和无解的乱局消磨殆尽,已不复少年时的锐意进取,沉迷于天魔舞和木匠活之中不能自拔。

  该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准备北伐。

  关于北伐的方案,副将军常遇春建议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

  常遇春的想法可以理解,毕竟他是大明的猛将,可以说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他自然想要直接一点,直捣黄龙。

  但常遇春所想的这个方案被朱元璋否定了。

  副将毕竟是副将,想的东西不够全面。

  要知道蒙古铁骑曾经横扫欧亚无敌手,而且元朝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屯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明军必然进退失据。

  若真要这么做了,到时候的损失肯定会很惨重,甚至会将大军置身于一个危险的环境,这是非常不好的。

  与常遇春的骁勇相较,徐达作为三军主帅,自然想的东西会更长远一些。

  徐达的想法有他独到之处:。

  首先,徐达资历最老能服众,而且善于调度大兵团作战,善待俘虏,瓦解敌军,秋毫无犯,百姓钦服。

  《明太祖实录》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徐达和常遇春打败了陈友谅的一支部队,俘虏了三千多人,常遇春主张杀掉,徐达坚决反对。

  徐达手掌刀兵,心怀慈悲,有仁义之师的风范。

  即便从现实利益的层面来考量,不虐杀俘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瓦解敌军的军心。

  从这件小事也可以窥徐达之稳。

  据《明史纪事本末》载,朱元璋君臣敲定的方案也很稳:先取山东,再旋师河南,然后占据陕西潼关。

  随便打开地图看看,就知道这个战略会让北平成为一座孤城。

  这个作战方案最适合徐达来执行了。

  徐达平时话少而思虑精深,用兵之道一如他的性格,平和中见韬略。

  就像两个人下棋,你看他的布局很普通,但不知为什么,下着下着,你就劣势了。

  北伐在华夏历史上是一件屡见不鲜的事情。

  东晋时的大将祖逖携精兵突入中原也就是类似的北伐。

  不过,让今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虽然华夏历史上北伐的事例不胜枚举,但其中成功者,却少之又少。

  如果抛去近代的话,那么北伐取得决定性成功的,仅有元末明初的徐达北伐之役。

  这时便有人产生疑问了,为何徐达北伐能打破这种“北强南弱”的规律,并进而实现统一山河的丰功伟绩呢?

  显然,这是需要我们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中加以认

  请收藏:https://m.kuaid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